人活着为了什么?桃源县人詹立君在54岁那年找到了“答案”。他放弃3000多万元的建材生意,回到生养他的那片大山,领着乡亲们发展茶业脱贫致富,在茶园深处谱写人生新的篇章。
“这些草最好用手扯,用锄头会把才撒下的油枯带走。”近日,在桃源县杨溪桥镇蔡家塘村一座海拔800多米的山上,今年58岁的詹立君带着10多位村民,在千亩茶园里除草。这里属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竖着“桃源县产业扶贫项目新建茶园基地”的大红牌子,放眼望去,山峦起伏,一片翠绿。
“在这里做事,每天工钱150元。今年,我家里又扩建了2亩茶园,苗子都是詹总免费提供的。”52岁的村民廖海明告诉记者,以前他在外打零工,家里上有老下有小,根本照顾不了。2015年回来后,他在詹立君的茶园里做事,既能赚钱又能顾家,比以前强多了。
“村民们都搭帮詹总哩!”62岁的村民朱金翠从茶林里直起腰来,连夸詹立君“仁义”。她是村里贫困户,以前靠拾荒度日。詹立君回乡创业后,她复垦了2亩多老茶园,家里年收入上万元。
蔡家塘村共有山林1.5万多亩,人均30多亩山林。村民们为了经济效益,荒废了祖辈传下来的老茶园,满山改种杉树,还将全村仅有的450亩耕地还林。村支书谌亚告诉记者,上世纪90年代,村里靠卖杉树,人均收入3万多元。
2006年,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,蔡家塘等17个村被划入其中,林木砍伐受到严格控制,靠山吃山的村民失去了经济来源。在精准扶贫中,保护区内蔡家塘村等10个村被定为贫困村,共有贫困人口6000多人,占乌云界总人口35.1%。
詹立君是蔡家塘村人,年轻时外出务工,后来成立建材公司,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。近些年,他为家乡捐资20余万元,用于助学、扶贫,但远不能改变村里贫困状况。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2014年,詹立君不顾亲友反对,放弃建材生意,毅然带着儿子回到蔡家塘村,下决心帮助乡亲们脱贫。他清楚,茶产业是乌云界地区的传统产业,赫赫有名的“桃源红茶”便产于此。对茶叶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后,他把目光投向了保护区里的野茶。
这些茶树大都有60年以上树龄,荒废后无人问津,原生态的环境造就了茶叶的优质内涵,而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有1至10亩不等的老茶园。詹立君和儿子冒着酷暑,穿行山间半个月,统计出有利用价值的老茶园8000多亩。他把野茶拿到相关部门检测,结果完全符合国家乃至欧盟的有机标准,并且天然富含硒。
2015年11月,詹立君成立桃源县君和野茶开发有限公司,并组建了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,吸纳1600多名贫困村民入社,按照每亩300元标准发放老茶园复垦补贴。为让利茶农,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茶叶。到年底,詹立君又将年销售纯利的20%作为分红发给大家。2016年,当地贫困户人均增收近2000元。
近年来,君和野茶公司承担了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,由桃源县扶贫办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,收购成熟茶园425亩,将杨溪桥镇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其扶持范围,以委托帮扶方式,由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,贫困户则享受茶园纯收入70%的红利。
如今,村民们都把君和野茶公司当成自家的产业,干劲十足。詹立君提出唯一条件:茶园里绝不能打农药施化肥,桃源人要为“桃源红茶”这一品牌负责。
短短几年,君和野茶公司的茶叶凭借优良的品质,获得国内大小奖项20多项,并销到了海外。公司争取5年后,年销售收入过亿元。(信息来源:湖南日报)
- 相关下载: